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想引领 > 巾帼风采 > 三八红旗手 > 正文
她追寻着海之梦——海洋学界巾帼洪华生教授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9日 点击数:
她追寻着海之梦
                       ——海洋学界一巾帼
    洪华生教授在千岛之国的菲律宾出生,在美丽的厦门鼓浪屿岛上成长,“海边出生,海边成长”,从小,洪华生就做着海的梦想,满怀着对海的情愫,充满着对海的爱恋。长大后又在倚山傍海的厦门大学里,走进了浩翰的知识海洋殿堂,注定了她一生要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
    可惜,“文革”的到来,无情地淹没了她对大海的梦想。1967年大学毕业后,北大荒农场的“锻炼” 和武钢火炉的“熏陶”,使她离海的梦越来越远……..1978年的一声春雷,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洪华生心中“海的梦想”得以实现。“人生如梦,要把梦想变成事实”,这是洪华生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她清楚地知道, 这是将自己大海的梦想变成事实的机遇到了。已经三十四岁而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的她,重新拾起丢失十年的书本,考取了母校的研究生, 同时考取国家首次选拔的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怀着自己对梦想的追求,她离开了可爱的家, 只身漂洋过海到了太平洋彼岸。一千四百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坚持不懈的拼搏,回报她的是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优异的成绩:四年中完成了五年的学业,必修的十三门功课中,取得了十二门的“A”,在三十一位不同国籍的同学中,总平均成绩最高。在著名的海洋学家凯斯特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十五年中,用这么短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还是绝无仅有的;她用自己的成绩赢得了美国老师和同学们的敬佩和爱戴,为祖国争得了荣耀。
    一九八四年底,洪华生婉言谢绝了一切挽留,怀着报效祖国的信念,毅然回到了祖国,成为中国海洋学界第一位回国服务的女博士。“人生能有几回博,今日不博待何时?”。回国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著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回到厦门大学海洋系的她,从八五年春一开学,就开始超负荷的运转:研究生的课马上要上,实验室白手起家重新建设…….,她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辛勤工作,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创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建立起我国这一前沿新兴交叉学科。她瞄准国际海洋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结合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实际,带领年轻人投身到台湾海峡、珠江口、广东大亚湾、福建罗源湾、九龙江河口和厦门海域等大风大浪的现场,取得了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成果。弹指一挥间,二十几年的艰辛的拼搏,洪华生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就。“瞄准前沿,勇于开拓;投身大海,联系实际”,是洪华生这二十几年来工作的真实写照。
    近20年来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综合应用现场走航、定点观测、遥感、生物和化学示踪等多手段开展系列研究,揭示亚热带上升流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近海渔场上升流生态系研究专著,研究成果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果被管理部门应用指导渔业生产,取得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系统研究了福建近岸海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毒性效应,应邀在首届“海洋污染与生态毒理国际大会”上做主题报告,成果获2004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任科技部“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福建示范区首席科学家,组织构建具有业务化运行能力的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已开始为福建海洋防灾减灾及台湾海峡周边海域的环境安全发挥作用;拓展流域-河口-近海为一体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在九龙江流域-河口-台湾海峡物质输运的过程及耦合变动特征,揭示陆源尤其是非点源污染对河口近海富营养化的贡献,研究成果获2008年福建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目及国家973、863子课题共23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项8项,至今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1篇(其中SCI期刊收录论文118篇,被SCI期刊收录论文他引820次)、出版编著4部、专著3部;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此外, 洪华生担任多年厦门海洋专家组组长,1994-1998年成功组织联合国发展署“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厦门示范区”的实施,为厦门成为东亚发展中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典范起了关键作用。多年来,她积极促进和参与国内外的合作,特别是与台港之间的区域合作。1992年,有幸作为大陆第一位海洋学者正式访台,之后已先后五次赴台, 增强了海峡两岸的相互了解,搭建两岸海洋科学交流和合作的桥梁。
    大海成就了她伟大的梦想,大海也造就了她优秀的品格。海边生,海边长的她,由内到外浸润着海洋的气息。她沿承了大海的坚定的信念,远见的目光,同时也具备了海一般宽广的胸襟和气度,从她身上时刻散发出的不计得失,不重回报的默默奉献精神,给予、付出时刻跟随着她,如同日光下海面上跳跃的粼粼金光,闪闪耀眼。
    “培养人才,甘当人梯”,洪华生认为这是她的责任。她说:“中国是否能在21世纪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才培养是关键。”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曾面临过的种种偏见和压力,让她觉得自己更有责任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年轻人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为事业做贡献。她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自1995年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建立了厦门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点,已培养毕业博士生38名,博士后6名。1995年组建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为主要负责人组织申报, 并于 2005年3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以洪华生为核心、聚集着一批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的科研团队,2005年12月 正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的创新研究群体,培养的学生戴民汉、黄邦钦、胡建宇、商少凌和王大志博士等已成为教授、博导,均为创新团队的青年骨干力量。洪华生教授还推动我校文理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薛雄志、陈宗团、张玉珍和薛东辉等环境管理的博士已成为我校和地方环保管理部门的重要骨干。2005年10月组建了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并培养海洋事务青年骨干教师4名,为地方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
    洪华生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学术成就是最值得骄傲的,作为一名老师,学生的肯定和成绩是最让她欣慰的。每当自己的助手和学生做出成绩,得到赞扬时,她的内心会感到旁人所无法体会的安慰和满足,为此,她甘愿为后代的成长毫无保留的奉献和牺牲自己。学生们的千言万语的感谢汇成发自肺腑的一句话,这是对她的付出的最好的肯定:“与先生一起学习、生活,感知先生的敏锐、开朗、执著、敬业,感知先生的关爱、搀扶……,追随先生,成为学生们的的梦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二十几年的时光,空气氤氲,杏花春雨,在为师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一路桃李芬芳。
    洪华生在海洋学界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取得的建设性的成果,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多次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或在会议上担任重要组员,与英、美、法、日、非、加拿大等多国海洋学家建立广泛的联系,打开了港台区域性海洋合作研究的新局面,赢得同行的赞誉。当选中国海洋科学委员会(SCOR)主席;中国海洋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国家“十五”“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学科成员等。
    人生是短暂的,事业是永存的。只有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拼搏,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使梦想变成现实。这是洪华生教授的生活感言。现在,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提出“海洋经济强省”。洪华生教授觉得这蓝色的海之梦已经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梦想,而是国家,人民的梦想,“海浪滚滚,生生不息”,还有更多蓝色的梦去追寻,让梦想成为现实。
打印    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