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主管理 > 教代会 > 第五届教代会 > 正文
在厦门大学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4日 点击数:

 在厦门大学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长   陈传鸿

代表们,同志们:
    今天,我校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了。教代会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和积极的贡献。在此,我代表校党政领导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各位代表向全校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教代会做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2002年学校改革与发展回顾
    2002年是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至关重要的一年。在2002年度我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实施“十五”计划,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使学校向着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维护校园稳定
    2002年,学校胜利地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了今后几年学校党建和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宏伟蓝图和工作部署,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十六大召开后,学校积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和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高等教育肩负的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和在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作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探讨我校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改革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在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稳步推进我校各项改革工作,在维护校园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开创我校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1)学校中心组坚持每两周一次的学习制度。一年来,中心组学习共十五次,其中政治学习八次,专家报告七场。通过这些学习,加强了师生员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2)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2002年我校圆满完成了对十二个党总支的考评工作。通过考评,促进了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探索新时期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进一步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3)进一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明秩序、校园环境美化和校园综合治理,学校的政治局面稳定。
2、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为启动新一轮教学改革工程,2002年学校专门召开为期10天的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我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行弹性学制,并决定从2003年秋季开始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学校加大了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支持院系教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宏观监控和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行以学分制为主的弹性教学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了一个台阶。        
    (2)随着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我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教学成果。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届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我校有6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同时继续组织“新世纪教材大系”和“十五规划优秀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目前,全校有14种教材获教育部“十五规划”立项,有7种教材获2002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3)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动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2002 年学校对研究生培养与学籍管理的各项规定进行修改,进一步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多元化,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还积极组织优秀研究生教学用书的推选工作,其中一部已入选教育部全国第四批优秀研究生教学用书范围。
    (4)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今年学校继续根据社会需要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进行了调整,突出优势学科和社会需求热门专业,增加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的招生数。厦门大学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报考我校的学生生源充足,新生质量高。2002年我校共招收各类学生17651人,比上年有很大的增长,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343人,硕士研究生1539人,普通本科生3822人,成人本专科生2861人,网络本专科生3992人,高职生605人,外国留学生635人,其他学生3854人。我校还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首次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国防生100人,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将享受国防奖学金,并参加必要的军政训练,毕业后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这亦成为今年我校招生过程中的热点。
    (5)加强就业工作指导,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2002年我校共有毕业学生4986人,其中:本专科生2629人,硕士研究生 598人,博士研究生163人,函授、夜大学生1596人。2002年就业形势比往年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学生工作部(处)及院系领导致力于工作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积极拓宽就业门路,尽可能多的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同时加强就业工作指导,发挥网络优势,从各方面为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服务工作。本年度共举办校内供需见面会167场,220家用人单位参会,另外还有359家单位向我校毕业生发来5857条需求信息,为今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奠定基础。从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看,专科生就业率64.9%,本科生就业率达92.5%,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8%,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均高于教育部直属高校85%的平均就业率。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我校现有教职工4171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587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博士生导师23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3人。教师平均年龄39.06岁,40岁以下教学科研人员950多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2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20人,教授380多人,副教授近600人。中青年教师中有1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7人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为主动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02年我校继续实施“人才工程”战略,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2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20人,副高职称人员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4人;在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同时,还加强对在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工作,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中青年教师的英语水平,2002年学校组织24名青年教师赴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进行为期6周的语言培训,提高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对外活动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使用双语教学能力,2002年6月学校组织两批38人的管理干部考察团赴香港考察高等教育近况。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努力营造健康的学术风气和人才培养氛围,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努力建立一支结构优、素质好、活力强的高水平的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在今年教育部组织的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的评选活动中,我校又有3位教师榜上有名,这使我校获得该项奖励的教师增至7人,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
4、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
    (1)为早日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加强应用”的思路,学校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巩固优势学科,更新改造传统学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并以新入选的13个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加强学科间交叉渗透,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 2002年学校加强了示范性软件学院、高级经理教育中心(EMBA)和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增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科的总体实力和水平;同时学校改革现行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制定贯彻落实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建立以项目招标、项目管理和水平与效益评价为核心的新管理体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的予以奖励,不断深化改革,促进了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2)2002年学校完成了第五次博士生导师的自审工作,新增博士生导师45人;取得了申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的初步成效,有望在今年获得授权;为全国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的申报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
   (3)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校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了学校拟在“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项目,最后遴选出经济理论与应用、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等11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群,以及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数字图书馆资源存储服务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作为“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2002年10月,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立项审核,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76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5500万元,福建省配套资金55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6650万元)。其中投入11个重点学科群建设的资金量约占总投资的70%。同时学校还认真制定了“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为充分发挥效益,推进“十五”“211工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5、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
    (1)2002年,在全校科研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科研工作在继续发挥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工作,大力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努力推进成果产业化工作,加大对地方建设和社会服务力度,不断推动我校科技工作更上新台阶。本年度共承担新课题440项,到账的科研经费达8719万元,比上年(6134万元)增加2585万元,同比增长42%。其中,横向科研经费3407万元,比上年(2638万元)增加769万元,同比增长29%。在科研成果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全年共出版专著145部,发表论文2582篇,其中:被SCI收录201篇,被EI收录54篇,被ISTP收录18篇,被国际被引199篇424次(居全国高校第13位);获国家级奖项22个,获省部级奖项30个;申请专利47项(其中10项实用新型,37项发明专利),授权10项(其中3项发明专利,7项使用新型);全年共有2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有5项科技成果获得开发利用,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获第二届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2)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2年度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4项,最后获得13项,其中包括重点项目1项(陈其林),在全国高校居前列,命中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申报教育部2002年度规划项目(本年度限7个学科)89项,根据初步反馈的消息,入选项目约13项;申报并获得2002年度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在全国综合性高校居第3名。到目前为止,已到位科研经费约1000万元。在教育部第三次全国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中我校有18项获奖,在全国高校居第6名(与南开并列),其中一等奖2名(葛家澍、陈安),二等奖3名;在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获5项,在全国综合性高校居第5名,其中一等奖1名;在国家统计局第六届全国统计优秀成果评奖中获2项二等奖。据南京大学CSSCI中心统计,我校发表论文(仅限入选CSSCI的刊物)总数在全国高校居第10位;台湾研究集刊在影响因子方面排港澳台问题类刊物第一位,南洋问题研究在国际问题研究刊物影响因子方面居第三位。文科研究基地2001年年检结果,我校四个研究中心成绩均为良好(全国106个研究基地,优良率为50%)。在第二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厦门大学学报再次蝉联“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6、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产业及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其管理模式的根本改变
    (1)为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学校在十多个院系听取了关于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改革三年多来的经验,为学校的下一步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学校还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精神,自行开发了厦门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并逐步推广使用。
    (2)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科技产业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精神,2002年学校完成对校办产业和后勤实体的清产核资及产权登记工作,在广泛听取教职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厦门大学关于深化科技产业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它通过对学校经营性资产的规范剥离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组建了厦门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后勤集团,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改变长期存在的校企不分、事企不分、责权不明的状况,实现科技产业及后勤管理模式的根本改变,并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使学校后勤实体成为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高水平的高校后勤服务企业。
    (3)为配合后勤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的权责利关系,提高机关效能和工作效率,2002年学校还对后勤机关部处进行了精简、合并,撤消了总务处、资产处,成立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把原总务处、资产处下属的具有服务经营职能的实体划由后勤集团负责,重新对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的职责进行调整,既精简了机构,又提高了服务效率。
7、漳州校区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在教育部、省市有关领导亲自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建设者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已经完成了漳州校区的征地拆迁、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及三通一平工作,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漳州校区一期工程已顺利开工,主要项目包括主楼及四栋从楼、13栋学生公寓和食堂、商场、综合楼等。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紧张、有序、高效地推进。我们坚信,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座座具有嘉庚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将在漳州新校区拔地而起,为迎接2003级新生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8、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
    随着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为完成学校“十五规划”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快我校对外交流的进程,开展国际合作,为此,今年我校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一方面加大力度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来我校讲学或开展合作研究,在规模上与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11个国家的27名长期外国文教专家、外籍教师和众多的短期专家被聘来我校担任教学、合作研究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此外,今年我校又与法国里昂三大、台湾静宜大学、日本群马大学等5所大学签订交流协议,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另外还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合作意向,明年初将签订两校合作协议。至今为止,我校已经与国外64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标志着我校向教育国际化进程又迈进了一步。
二、我校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担负起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和高科技创业的重任。它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工具,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性载体。其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举国上下充分地认识和肯定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明确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龙头,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负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需求,是我国从“经济大国”发展为“科技大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产生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经过八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校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已成为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基础研究力量和师资队伍较强、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大学,成为国家特别是东南部地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但是,厦门大学与国际上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发展还不平衡,高水平的强势学科还不多,学科间交叉渗透不够,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比重偏小,留学生中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比例还很低。还存在低层次教育挤占学校资源的现象;科研经费总量还偏小,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还比较薄弱;师资队伍中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大师级人物偏少,吸引、汇集和孕育世界一流学术大师的条件不够完善,吸引力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少,国际学术交流的领域不宽、层次不高;近年来学校面临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双重压力,经费投入、办学空间(实验室、教师住宅、学生宿舍等)均成为制约学校事业的发展的“瓶颈”。
    厦门大学在21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压力。21世纪的前二十年将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二十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必将加剧经济全球化进程,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日趋激烈;21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二十年,是我国能否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福建省、厦门市地处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负有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率先实现小康社会、促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最终完成的光荣使命。厦门大学处在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面前,厦门大学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应当做出怎样的新贡献,是摆在每一个厦大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厦门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努力探索新思路,不断解决新问题,以创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新目标,以强烈的机遇意识、竞争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人才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氛围,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实现学校的跨跃式发展。
三、2003年度学校工作的重点
(一)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树立长远目标,制定科学规划
    1、要认真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新世纪前20年,是高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进一步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因校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具有厦门大学特色的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要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
    2、要认真实施“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推进“十五”“211工程”建设;健全“行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开展“行动计划”阶段性检查,加强“行动计划”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协调和监督。
    3、努力做好全国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增列申报工作,确保我校在增列学位点的审批工作中有较大的收获,并着手对我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进行评估工作。
    4、大力推进示范性软件学院、高级经理教育中心(EMBA)和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促进其快速发展,积极迎接软件学院的中期检查。
(二)认真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新思路,不断解决新问题,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做好工作,积极促进新一轮的教育部、福建省、厦门市重点共建厦门大学。在与厦门市联办医学院的体制下,积极与厦门市沟通协商,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医学院的建设,探索与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合作的新途径;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探索新的办学增长点,争取成立二级学院(嘉庚学院)并做好招生的准备工作。
    2、深化教学改革,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
    要遵循以育人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为目标、以建立弹性化的教学运行机制为基础、以完善教学工作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体系为保障的指导思想,启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工程,以务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切实完成我校教学改革和管理的各项任务。
    (1)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造性为中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目标,实施质量工程;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启动全国 “精品基础课程”和“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作好准备,在适当时候启动我校“精品基础课程”和“教学名师”奖的评选;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扩大使用外语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并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继续推进国家级教学示范基地和国家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在校、院、系三级逐步建立起自我评估系统和质量保障监督系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要以漳州校区的建设为契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今年开始,除了个别系科外,大部分系科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在实验教学方面,建立一套与宽口径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及与此配套的新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的习惯;扶持部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实验条件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中的作用;做好漳州校区公共教室(含多媒体教室)、公共计算机室、公共语音实验室等基础教学设施的规划建设,做好公共基础实验室的搬迁工作。
    (3)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和扩大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4)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认真开好全校就业工作会议。
3、加强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参与国际科技发展竞争与合作,促 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和地区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本年度要以召开第二次全校科研工作会议为契机,努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调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启动“厦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和“厦门大学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计划”,进一步提高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理论创新水平,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抓好对科学发展前沿、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应用与开发研究。努力提高科研层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做好"863"和"973"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努力拓宽争取横向课题的渠道,保持科研总量的持续增长,争取经费突破1亿元。 
    (2)改革科研体制,倡导团队精神,造就一批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群体,增强争取国家重大课题和项目的能力。
    (3)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产业化三者关系,大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4、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
    要认真总结1998年以来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理顺校院系三者的关系,明确学院的责权利;切实赋予学院办学自主权,使学院成为办学实体,加强学院的调控能力,使学院的综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各学院要切实履行学校赋予的办学自主权,发挥学院的综合优势,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学院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鼓励跨学院、跨单位的交叉渗透、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增强重大科研攻关和争取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要加大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可在国内外或校内外公开招聘院(系)的主要行政领导;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成长的软硬环境,营造健康的学术风气和人才培养氛围,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跟踪评估;注重发挥老一辈人才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大胆启用年轻人;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实行岗位聘任制;试行在部分人员中实行聘任制;改革现行的津贴和岗位津贴等分配制度。
6、积极配合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落实院(系)财务自主权,完善分级报帐体制,强化财务责任,加强财务监督;配合后勤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校企财务关系;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
7、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要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明确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的责权利关系,在不断提高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支持后勤集团规模发展、快速发展;深化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积极酝酿实行货币化分房方案。
(三)推进漳州校区各项建设,确保一期建设目标按期完成和为秋季新生入驻新校区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1、加快漳州校区建设,坚持“加快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有序、高效地推进漳州校区各项建设项目。
    2、抓紧配套工程的规划和施工。美化校区环境,构建校区整体框架,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建好校区周边的各类配套工程和市政、交通等设施。
    3、要多渠道筹措漳州校区专项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建设的需要。
    4、吸收国内高校新校区管理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与拟定漳州校区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等相关方案,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漳州校区的功能和效益。
(四)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握实质,领会精髓,把全校干部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紧密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增强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跃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2、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使学校各级党组织成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委员会关于党的总支部工作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我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3、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民主集中制和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十六大"精神,制订贯彻《条例》的实施办法,要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以及群众公认的要求,做好机关、有关院系领导班子的任期考核、调整工作,切实做好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 
    4、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和新课题,进一步增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树立阵地意识,围绕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计划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在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在学生中形成一支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的学生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奋发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继续推进“两课”教育,进一步做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进一步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我校已形成多校区模式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维护校园持续稳定。

2008-3-6

打印    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