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想引领 > 先进风采 > 劳模事迹 > 正文
万惠霖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4日 点击数:

  

惠霖,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六十年代初参与配位催化的基础研究。八十年代初,对固氮酶几种重要底物多核络合方式的量子化学计算为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的优化提供了重要论据。九十年代初,他主持开展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低碳烷烃临氧定向转化新途径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带领课题组人员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体系,并采用原位振动光谱、同位素取代和顺磁共振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四种催化剂表面超氧吸附态在反应条件下具有OCM活性的直接光谱证据。这类含氟的催化剂被美国化学化工新闻评价为来自东方的“瞄向工业过程的新催化剂”之一。近年来,又在POM反应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不懈的努力结出丰硕的果实,他与老师、同事和学生合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本,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2、第3),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项排名第1)和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5项。并在第十五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上获得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熠奖”)。他培养和合作培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约50名,其中许多已成为化学界的新生骨干力量。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担任社会工作十余年来,他极为重视并依靠全院教职工抓好厦门大学化学群体的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使其由老一辈科学家经几十年积累创建的有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

在科研、教学实践中建树颇多,曾先后被评为厦门市劳动模范、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打印    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