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想引领 > 先进风采 > 劳模事迹 > 正文
孙世刚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4日 点击数:

    

孙世刚,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电化学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纳米科技分会副理事长。当选英国皇家化学Fellow和国际电化学学会Fellow。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主要从事电催化、谱学电化学(红外)、纳米材料和能源电化学等研究。建立了迄今国际上少数几家能制备多种金属单晶各种取向晶面电极的实验室;创建了金属纳米晶体形状和表面结构的电化学合成方法,突破金属晶体生长趋于最低表面能规则的限制,首次成功制备出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显著提高了铂纳米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开辟了通过调控纳米晶体表面原子排列结构显著提高纳米催化剂性的新途径;发展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的方法,建立了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化学原位合红外光谱检测方法;发现金属电催化剂纳米材料的异常红外效应,开展了深入的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和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973”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在Science,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10余篇, SCI他引2500余次;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9件;主编Elsevier著作1部,为9部著作撰写专章10章。其中发表于2007年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的关于二十四面体Pt纳米晶催化剂研究成果,被评为“纳米催化剂合成的重大突破”,发表两年来已被他引230余次,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该成果被美国C&CN评为2007年度世界24项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被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世界》评为2007年度40项最重要进展之一,入选“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并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2、1996)、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后(2005)、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和首届中国电化学贡献奖(2009)等。

他长期主讲化学人才基地班主干课程《物理化学》、并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




打印    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