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想引领 > 先进风采 > 劳模事迹 > 正文
郑兰荪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7日 点击数:

  

郑兰荪,1954年10月生,江苏吴江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1982年大学毕业时考取首届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留美研究生,赴美国Rice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malley教授。1986年获博士学位后即回厦门大学工作至今。现任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已在《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国家教委 “跨世纪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均为首届)的资助。1991年获得首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1995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被聘任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被授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2006年,由他负责的“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同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973计划项目“物质性能的分子设计与结构调控”。 2010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延续资助。201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他参与的“新型富勒烯的合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尽管有如此多荣誉等身,郑教授却始终都保持了谦逊平和的学者风范。

这些年无论科研与社会工作如何繁忙,他都始终坚持教授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他作为学科带头人,创立了厦大无机化学博士点,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使原来十分薄弱的无机化学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学科的青年教师已有7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近年来,他先后被安排和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社会兼职,在另一个舞台上参政议政,为科教兴国建言献策。


打印    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