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会动态 > 新闻频道 > 正文
解读和谐社会 关注热点问题——经济学院研究生论坛主办的“学术沙龙”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3日 点击数:
解读和谐社会 关注热点问题——经济学院研究生论坛主办的“学术沙龙”在我校召开
[ 2004年12月6日 ]
    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12月2日晚,由经济学院研究生论坛主办的“学术沙龙”在嘉庚三215会议厅召开,主题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多学科视角”。本次论坛特邀从事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9位年轻博士共同参与讨论。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文溥教授,院党委副书记黄鸿德,《厦门日报》“理论探讨”版主任编辑蔡佳伍、《厦门大学报》编辑李静也应邀出席。论坛由金融系博士生蔡丛露主持。

    各位嘉宾畅所欲言,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各自的观点进行陈述。公共事务所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余章宝认为当前过度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需要从公共政策上给予调整。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朱东亮认为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的弱势群体目前还缺乏利益代言人及相关的救助机构,缺乏制度上的保护,希望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王云萍则从公共伦理的角度着手,认为谈论和谐不应该抹杀利益多元化的冲突背景,在这个冲突背景下,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被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互相尊重。马列部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贺东航对未来20年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认为制度不完善引发的社会问题会逐渐明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同代人之间政治更替的连续性、腐败犯罪活动增多、贫富差距扩大、国际环境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中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重大因素,值得警惕。人文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张有奎强调中国目前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尊重和认可,尤其是在贫富两个不同阶层,要改变这种状况,既要缩小贫富差距,也要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和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包容。经济学院讲师、财政系博士生张兴祥着重分析当前的劳资关系,并用活生生的事例加以说明,他认为民营企业已经崛起,但劳资矛盾相当突出,力倡打造中国式的企业伦理、重建“以义取利,利从义生”的儒商精神,防止走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恶化的老路。经研所博士生顾自安认为改革动摇了原来的利益格局,形成新的利益分配,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形成不和谐,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加强法律的建设,重视民权。经研所博士生陈爱贞认为和谐是各种关系保持良性互动的动态过程,单纯依赖城市化无法解决城乡不和谐的问题,要改变现有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经济系博士生戴瑞娇列举了民工被拖欠工资的一系列惊人数字,指出不解决工资拖欠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安定,这需要我们从立法、观念、工会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努力。

    李文溥教授对每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盛赞年轻博士们“眼睛向下看”,关注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作为社会精英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他指出,社会多元化已是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要求社会和谐,需要我们建立新的价值观,给予弱势群体物质关怀和精神尊重,需要完善制度的建设。它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最后,应现场观众要求,《厦门日报》理论版主任编辑蔡佳伍先生和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黄鸿德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总结。他们认为,论坛活跃的气氛以及嘉宾和同学们的积极发言,让人感触到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同时也表明广大师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与深刻思考。
                               (经济学院张兴祥  裴龙青)
打印    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