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天游峰顶望云海翻涌,突然就懂了什么是‘会当凌绝顶’的豁达;摸着母树大红袍的树根,才真正触摸到千年茶文化的脉搏。”8月27日,刚结束五天疗休养老师们在返程车上感慨到。2025年8月23日至27日,厦门大学工会在武夷山市开展的“红色教育、生态康养、文化体验”主题疗休养活动,让27名来自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线的优秀教职工,在山水与历史的交融中收获了身心的双重滋养。

一次“行走的思政课”: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赤石暴动纪念馆里泛黄的烈士家书,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冲击力。”一位老师在参观后坦言。活动第一日,教职工们在赤石暴动纪念馆聆听讲解员讲述1942年抗日反顽斗争中63位烈士英勇就义的故事,看着展柜里带弹孔的旗帜与斑驳的手铐,多位老师红了眼眶。“这些用生命守护信仰的前辈,就是我们立德树人的活教材。”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洪秋霞讲到“把红色教育嵌入自然山水,就是要让教职工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


在闽北苏区首府大安村,教职工们集体观看爱国影片《无名的丰碑》。当银幕上出现‘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字幕时,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这种“现场教学+情景共鸣”的模式,让红色教育从书本走向心田。

一场“生态文化之旅”:在山水茶韵中寻根
茶文化体验环节成为最温暖的记忆点。在大红袍景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母树大红袍的养护技艺;制茶工坊里,教职工们亲手摇青、揉捻,见证鲜叶蜕变为岩茶的过程。一片茶叶要经过18道工序才能飘香,就像我们的教育工作,也需要时间的打磨与沉淀。遇林庄园的建盏制作体验更让老师们惊喜——揉泥、拉坯、上釉,当亲手制作的茶盏在窑火中逐渐成型,艺术创作的成就感与中华传统工艺的魅力交织共鸣。

一份“双向奔赴”的温暖:疗休养亦是充电站
“平时总在实验室盯着数据,在办公室处理文件,这次终于能静下来看看云、听听风。”邢老师的话道出了许多教职工的心声。五天里,既有登山观景的酣畅淋漓,也有围坐品茗的闲适温馨;既有集体观影的情感共鸣,也有小组交流的思想碰撞。“我们在竹筏上聊教学心得,在茶席间谈科研困惑,这种跨岗位的交流特别珍贵。”一位老师如是说。

此次疗休养严格遵循“疗休结合、寓教于乐”原则,行程安排经过几次优化调整,减少了赶路时间,增加了互动体验项目,让教职工既能放松身心,又能获得精神成长。疗休养不是福利的终点,而是凝聚力量的起点。校工会未来将持续深化“疗、休、教”融合模式,建立“需求清单+个性化服务”机制,让更多一线教职工在山水人文中滋养初心,在交流互动中凝聚合力,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学校“十五五”建设新征程。